医械流通「冰火两重天」,瓜分还是重塑?

2021-11-14 09:00

耗材配送门槛提升



日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发布《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及配送供应商遴选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因业务发展需要,明确将对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开展遴选采购及配送商遴选。

采购周期为两年,采购范围包括广西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已成交挂网目录范围内且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实际需求的医用耗材产品。

配送产品和地点为:


其中高值医用耗材方面拟遴选招标公司数量为2家,口腔科耗材2家,体外诊断试剂3家,低值耗材(医用、非医用)3 家,放射胶片1家,眼镜镜架及镜片2家。

《公告》提出,必须为广西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内的供应商,侧重于考核配送企业规模,在行业内配送能力、仓储能力、配送经验,专业服务人员结构、服务质量、行业信誉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投标商必须要满足六点要求,投标商任何一项不满足即废标:

投标商必须是广西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系统内注册的配送企业,且拥有所配送耗材的配送权(含厂家授权、网上采购平台的配送权);

投标商必须按照要求承诺:在配送过程中严格执行两票制;

投标人必须是合法经营的企业,投耗材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投标时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投标时需提供投标人的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原件(非法人投标时);

不接受两年来有经营劣迹被行政监督部门开具过行政处罚认定书或在省、市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过程中被禁止参加的供应商投标。

按照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遴选标准,中小配送企业难以达到其要求,而这也只是配送高门槛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日前,山东聊城市中医医院发布《关于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送企业资格遴选公开招标公告》。公告显示,医院将遴选出为其配送医用耗材企业,服务期3年,每年报酬3000万元。

要求供应商拥有所有入院医用耗材的配货能力,并且有急需耗材应急采购的能力,一般耗材配送时间应在24小时内,特殊货物配送时间应在4小时内。此外,对耗材品种数量、价格,以及SPD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所要求。

此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疗保障局发布的《遴选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配送企业》方案提出,对配送商进行打分,达到60分以上的企业才能获得配送资格,而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销售额1亿元以上,仓储面积1000m²以上等,才可以获得满分。

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集采背景下,各大医院正在对流通企业的资金能力、医院覆盖率、配送及时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巨头面前,中小企业难以分羹。


流通格局正在重塑


“两票制”已实行近5年时间,集采也进行了两年的时间,药品和耗材行业在“两票制”和带量采购之下已逐步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和战术打法。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1万家。业内人士分析,接下来五年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可能由40%提升至70%,众多中小流通商将在巨头车轮下加速离场,或被吞并收购。

而医院为控制成本,必须对药品和耗材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化繁为简,统一“打包”的配送方式,在公司、医院、科室、患者之间实现一体化管理,形成全流程监管、高效运营的医院供应链营运方式。

在这种环境和模式下,以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4家全国龙头为主导,加上地方龙头的“4+X”格局就形成了。

其中,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位列第一梯队。广州医药、南京医药、重庆医药、瑞康医药、安徽华源等业务布局以发展核心地区为主,同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位列第二梯队。绝大多数企业位列第三梯队。

“两票制”推行后,在2019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华润医药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3.4%、17.3%、14.2%、7.8%。增速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让流通巨头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0年7月,国药控股附属公司刚以18.6亿元收购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成大方圆全部股权;

2019年上海医药收购了四川国嘉医药的控股权;

华润医药商业则完成了四川、江苏等省份若干地市级流通公司的股权收购。

集采的扩围正改变着以往流通市场“小、散乱”的局面。但也有人认为,集采的种类毕竟有限,尚不足以彻底冲击目前医药流通市场的格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药品还是耗材,集采扩围和常态化是板上钉钉的事。且在医保控费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大趋势下,降本增效、挤压水分是不可逆的,其他品类无论是否纳入集采,医院都逐渐无法承载多个大小不一的供应商,因此,能够提供更专业的SPD管理模式的大型流通巨头会受到更多医院的青睐。

流通领域的“冰火两重天”之下,市场瓜分和行业重塑已不可避免。